但是政府不愿意降价,流拍了就把地留着,因为 政府相信土地价格还是会上升。
广东早就开始了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实践,近年来北京、上海等地也开始探索一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举措。政府最高领导层也力图通过刺激国内消费来保持高速经济增长。
在2008年第二季度,经济开始出现降温的趋势。国土资源部负责土地利用规划和规章制度的执行。看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就知道这一点。当美国房地产市场在一次剧降后继续疲弱时,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反弹。制造业部门,特别是那些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中、低端制造业部门,有一个重要特点是缺乏区位特质性。
当然,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作为国务院的行政职能部门,也必须落实最高领导层作出的决策。在2008年第一季度,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平均价格增长了11%,但是到了第四个季度增长率降低到只有0.5%。因此,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,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。
不仅工业类的要上缴,文化类的国有企业也要上缴。反之,如果国有企业被大量私有化,国有经济失去了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、影响力,大型私企的政治影响力就会大大增强,人民当家作主将难以得到保证。即使垄断,也要吸引社会资金,引进竞争机制,增强活力。改革开放以来,尤其是2000年以来,国有企业的发展,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。
总体上讲,我们应一方面扶持民企壮大发展,消除民企进入的各种玻璃门。根据国有企业垄断程度以及政府政策、财政支持力度,确定国有企业利润的上缴比例。
近年来批评国进民退的声音较高,其依据主要有两个:一个是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有所上升。社会主义社会与奴隶社会、封建社会、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,关键在于经济基础不同,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。国有企业应主要集中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,具体来讲,确定国有企业应进入的领域主要有:一是为民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行业,主要是水电、交通、通讯等行业。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,即使有少数盈利的国有企业,也是得益于其特殊的垄断地位。
不仅央企要扩大上缴利润比例和范围,地方国有企业也要扩大上缴数额和范围。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积极落实国家能源资源战略,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,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。比如资源、能源行业,要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基础上,允许民企、外资参与开发和建设。此外,国有企业在配合中央宏观政策和地方经济建设,推进中部崛起、西部大开发等区域战略中发挥着积极作用,推动了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。
垄断性行业的利润应适当多缴,竞争性行业的利润可适当少缴。标准应该是市场开放和准入程度。
二、深化对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认识探讨国有企业有序进退问题,必须明确两个问题:第一,国有企业进退的依据是什么。应着力消除影响民企进入竞争性领域的门槛,让民企真正参与竞争。
由于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,才使得政府能够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制定各项政策,为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。严格控制国有企业管理层年薪,逐步采用国际上国有企业管理层与公务员工资相当的方法。事实上,我国的国有企业通过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,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,市场化程度已远远高于民营经济,而大多数民营经济仍属家族式企业。但政府部门过多干预国有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。二是认为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工资过高,国有企业利润自留得太多这就带出本文的问题:为什么流动性最强的货币没有更多转为流动性较低的其他资产,从而缓解通胀以及由此而来的宏观调控压力呢?请读者区别一下,先前本系列的分析集中于为什么货币过多,本文转了一个角度,问的是为什么过多的货币没有转为流动性较低的其他资产?问题的重点,不再是我国货币运动如何在两个圈圈里不断转出天量货币来,而是为什么转出来的货币没有更多地转为其他资产。
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探查:流来流去的货币越滚越大,为什么没有更多地转为其他资产而消停下来?不难知道,货币是容易流动的资产。此论听来有理,不过基本上是现象描述,因为间接融资为主与货币没有更多转为非货币资产,本来就是一回事。
这样看,拿基础货币为人民币汇率稳定保驾护航,客观上强化了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特色。政府自用的那些新建办公楼,招人眼的不少,但算为资产存量,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譬如,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又是哪里来的?不见得刮风下雨晒太阳,它就会从地上自己长出来吧?以我之见,出口导向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,是间接融资模式不断强化的坚实基础。或有读者问,这些年我国的股市发展固然不尽如人意,但地产房产不是一直火爆吗?地产房产的火爆,难道不正是人们把巨量银行储蓄转化为非货币资产吗?当然对。
讲到底,是间接融资以国有为主的体制特征,才使政府对商业银行体系有更大的影响力。去年之前,我国广义货币在8年内翻了两番、绝对额增加了54.2万亿,创下了一个纪录。在此流程里,央行不断出手购汇,基础货币不断流入商业银行。征地、拆迁、招拍挂、管制、调控,忙早忙黑的,但房地产作为资产存量,都不是政府的。
是的,一种资产转为另外一种,难度各不相同。接下来是金融债券、优先股、普通股、地产、房产,然后是只有少数行家真正识货的投资品,例如古董、宝石、普洱茶。
不是吗?近年我国预算内财政盘子大幅增长,预算外盘子增长得似乎更快,在投资拉动GDP的高速增长中,房地产让多少政府忙得个不亦乐乎。资产难以变现,流动性降低了,在有的情况下还能对经济平稳做出贡献。
我们要的是增加对此现象的理解。更重要的是,货币一旦变成房地产,再变回货币就没有那么方便了。
活期存款次之,定期存款再次之。其中,定期存款比之于活期存款,麻烦又略大一点。货币川流汹涌澎拜,给物价总水平带来压力是合乎逻辑的结果。讲过的,庞大的中国出口赚回来的外国钱,企业向商业银行结汇,商业银行再把绝大部分外汇卖给央行,转为巨额国家外汇储备。
倘若银行不要求或不严格要求担保,政府才对资产存量没有兴趣哩。批个条就可以套出贷款来,谁需要知道资产究竟为何物?别说这个毛病已经改掉了,2009年以来风起云涌的平台融资里的精彩故事,说明有关基因不但强壮有力,还可以随环境变化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异。
在这种情况下,政府即便关注资产存量,着眼点也是为了撬动更多的信贷,最后还是扩张了间接融资的流量。后者不差钱,间接融资的头寸充盈,此长彼消,直接融资的不能不受到抑制。
可是冷静观察,在房地产这项重要的资产形成领域,政府基本上是为他人作嫁衣裳。也许行政权力本身就是政府收入的源泉,权力就是政府的资产吧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